最新文章
報名通道
【小兒生理特點】
小兒生理主要表現為生機蓬勃,發育迅速,然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。小兒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斷地生長發育,成長壯實,古人把處于這種發育迅速階段的小兒稱之為“純陽之體”。但另一方面小兒又如初生的嫩芽,臟器柔弱,故又有“稚陽未充,稚陰未長”的論說。稚陰稚陽,是指小兒形體無論在物質基礎和生理功能活動上均未臻完善,需要特別呵護。
【小兒病理特點】
小兒病理主要表現為發病急、變化大,但經過正確醫治,易趨康復。小兒因體質和功能均較脆弱,加以寒暖不能自調,飲食不能自節,因此外易為六淫所侵,內易為飲食所傷。對于突然發生的強烈刺激,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現驚恐狀態。在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喂養失調的情況下,常可引起發育障礙,表現有五遲、五軟等病態。又因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,特別易患麻疹、腮腺炎、百日咳等傳染病。小兒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為重,當發熱較高時,易于抽搐、驚厥;感受風寒之后極易導致肺炎、喘咳。總之小兒病情來勢急,變化多而迅速,可并發嚴重病癥,但如能診療及時,護理得當,也容易痊愈,較快地恢復其生理功能。
【辨證特點】
首先小兒不會訴說病情,問診常是間接的,因而不能確切地反映實際情況。較大孩兒雖能自述,也多是言不達意。其次,嬰兒氣血未充,脈象難憑,尤其在診察時哭鬧不安,更易影響氣息脈象。聞診雖能反映一些情況,但也不夠全面。只有望診不受種種條件的限制,反映病情比較可靠,應予以重視。此外,從八綱辨證來看,由于小兒陽氣偏盛,感受外邪后易寒隨熱化,臨床以陽證、熱證、實證居多。下面著重介紹幾項小兒特色的診法。
1.望小兒指紋 指紋是浮露于食指橈側緣的脈絡,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分支,所以望指紋與診寸口脈有相似的臨床意義。由于小兒切脈部位短小,診脈時常啼哭躁動,影響脈象的真實性,而指紋處皮膚薄嫩,脈絡易于暴露,故對三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以輔助診斷。
指紋分“風”、“氣”、“命”三關,即食指掌指紋為“風關”,近節指間紋為“氣關”,遠節指間紋為“命關”。
(1)望指紋方法:在自然光線下,暴露患兒小手,醫生用左手拇、食二指握住小兒食指遠端;以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,從指端向指根部輕推幾次,用力要適中,使指紋更為顯現,便于觀察。
(2)望指紋內容:主要從指紋色澤、長短和浮沉三個方面來分析觀察。
色澤:正常指紋,色呈淺紅,隱現于風關之內。患病之后,色鮮紅者,多屬外感風寒表證;色紫紅者,多為熱證;色紫黑者,多為血絡郁閉,病情危重;色淡者,多為虛證;色滯暗者,多為實證;色青者,多為驚風,或為痛證。
長短:一般說來,指紋在風關者,為邪淺病輕;指紋透氣關者,為邪已深入;指紋達命關者,為病情較重;若指紋一直延伸到指甲端,即所謂“透關射甲”,為病情重篤。
浮沉:指紋浮現明顯者,是病在表;沉隱不顯者,是病在里。
現代醫學認為,小兒望指紋是觀察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。指紋充盈度的變化主要與靜脈壓有關,心力衰竭、肺炎等患兒,大多數可見指紋向命關延伸,這是由于靜脈壓升高所致,靜脈壓愈高,指紋的充盈度就愈大,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。指紋的色澤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體內缺氧的程度,缺氧愈甚,血中還原血紅蛋白量就愈高,指紋的青紫色也就愈明顯,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兒多出現青紫或紫色指紋,貧血的患兒則由于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,指紋則淡。
2.小兒切脈 小兒前臂短小,切脈部位“寸口”就更為短小,不容三指以候寸、關、尺,可用“一指(拇指)定關法”,也稱為一指定三關(圖195),而不細分三部。小兒平脈(正常脈象)較成人快,一般l~2歲左右小兒,脈搏每一息(即是一呼一吸)跳動6~7次;3~6歲小兒,每一息跳動5~6次。以后隨年齡增加,而脈搏則相對減少。小兒診脈通常以浮、沉、遲、數,辨表、里、寒、熱;以有力、無力來定虛、實。
浮脈:輕按即能清楚感到脈搏跳動,主表證。
沉脈:輕按不易感覺,重按才可能觸到,主里證。
遲脈:脈搏比該年齡小兒緩慢,主寒證。
數脈:脈搏比該年齡小兒快,主熱證。
脈有力:為實證。
渝ICP備11003565號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0511號 網站地圖 | RSS | 百度地圖 (部分文章素材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)